全职美工 让古祠堂“活”起来 番禺小谷围街着力发挖祠堂新潜能
千百年来全职美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筑,古祠堂就是其中一类。这些古祠堂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在今天的番禺小谷围街,就藏着许多古风古貌的祠堂。据2003年的文物普查,当时小谷围岛上6条村的大小祠堂有30多座,其数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令人诧异。
保存完好的古祠
有人推测,小谷围岛之所以建有如此多的祠堂,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当年小谷围岛不少人漂泊到海外打工。小谷围是珠江的一条重要水道,当年这里建有不少码头,过往船只停靠在这里卸货、补充食物,有的村民被这些船雇佣,到海外打工,积攒了一定的钱财。在中国人观念中,落叶终要归根,他们返回家乡后便重修祠堂。如今,对于小谷围岛上的村民来说,关于祠堂,关于这座小岛昔日的田园牧歌,可能唯有在绵长的记忆中世代相传。
北亭村祠堂众多
说起小谷围街北亭村,相信懂些历史的番禺人并不陌生。广州大学城兴建前,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学城建设后,部分村民仍留原地居住,部分受拆迁影响的村民则搬往谷围新村安置。
北亭村乍看上去只是一条普通的村庄,但实际上藏着许多古风古貌的建筑。古老的祠堂穿插在村落之间,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北亭村有另一种不一样的味道。北亭村中,自古以来就有梁、崔、陈三大宗族的祠堂,经过历史的洗礼,如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日前,记者走进了北亭村的几个祠堂,感受北亭北厚重的历史文化。
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北亭村村委会旁边的梁氏宗祠。梁氏宗祠早在2005年9月,就已经入选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梁氏宗祠的祠堂大门非常豪迈,大门下方还有一个小门。祠堂大门之所以这么设计,那是因为旧社会时期,日常情况下,祠堂的上门并不开启,只开低矮的下门,供人弯身出入,以显示宗祠的威严与庄重。当弯腰走进祠堂,记者发现,原本庄严肃穆的祠堂,除了保留有祠堂外貌之外,内里竟然是一个幼儿园。
梁氏宗祠外的旗杆
为何幼儿园会开设在祠堂里?原来梁氏祠堂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台风、暴雨、水浸等自然灾害,祠堂已经被摧残得很严重了,考虑到修复和维护需要大量资金,于是经过北亭村梁氏宗亲将祠堂的一部分地方出租,从2013年开始设立幼儿园,用租金作为修缮和维护祠堂的费用。
肃穆的祠堂竟然与孩子的欢声笑语这么搭配!而幼儿园内极富岭南传统文化和北亭村本地文化的文化墙全职美工,更是让这座祠堂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在祠堂前面的广场上,赫然伫立着10根旗杆,每个旗杆石上面刻着梁氏族人从宋朝以来的功名和政绩,由此可见,梁氏族人是人才辈出。
走出梁氏宗祠,沿着北亭大街一路向北走,元始梁公祠进入记者的视野。元始梁公祠是一座两进一院落,青砖砌筑,门头木构梁架精美,还有石虾公梁。作为一座宗族祠堂,元始梁公祠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因为种种原因一度难以为继,所以现在暂时另租给他人,成为一个特别的“博物馆”。现在在元始梁公祠内,有大量根雕、字画、奇石和手工艺品,还有别致的茶苑,这些很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静静地守护着祠堂,展现这座历史建筑的另一种风采。
走出元始梁公祠,再向北行,就见到了东林梁公祠。这座祠堂始建于清末民初,目前整体保存完好,祠堂主体结构、山墙、石雕、木雕均保存较好。现年60多岁的北亭村村民老梁告诉记者,如果按照祠堂的规模和年限,梁氏宗祠是“老豆”,元始梁公祠是“大仔”,东林梁公祠就是“细仔”了。
祠堂介绍
现在的东林梁公祠既保留了祠堂的功能,又是北亭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室和村史馆。东林梁公祠里悬挂着的醒狮的狮头和龙舟的划桨都非常醒目,显示出北亭村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渔网和鱼篓,都展现出北亭村民早期以打渔为生的本土历史情结。祠堂平时都对外开放,很多北亭村老街坊都会过来聊天、玩乐、打牌,看到祠堂现在活化使用,他们都很开心。
在北亭涌的岸边,有一座南园崔公祠。这座祠堂为两进一院落,青砖砌筑,头门木构梁架精美,有石虾公梁。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头门石质门框宽厚,具有岭南传统式建筑风格。
画册设计与南园崔公祠仅有几步之遥还有一座愚菴崔公祠。这座祠堂紧挨着大学城外环西路,在村民的自建房中,青砖灰瓦显得别具一格。这座祠堂也是两进,青砖砌筑精美,檐口和山墙有彩色壁画,檐下墀头有精美砖雕和灰塑。建筑整体的保存也很完好,檐口、山墙彩画保存较好。
这两座崔氏祠堂前,有一条北亭涌,渭水桥就横架于北亭涌之上,位于北亭村桥门大街与渭水大街。据说,北亭村崔氏族人为了缅怀先祖,美工兼职就把这座桥命名为“渭水桥”,以表示后人不忘先祖建桥利民的美德。
走过渭水桥,朝珠江边走,就来到了崔氏最大的祠堂崔氏宗祠。崔氏宗祠位于北亭村渭水大街14号。2008年12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堂保存完整,对研究番禺古代祠堂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当天,当记者来到位于北亭村渭水河尽头的崔氏宗祠时,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在祠堂门口聊天。
崔氏宗祠的旗杆夹石全职美工
老人告诉记者,崔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坐西向东,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30.46米,总进深52.47米,建筑面积1598平方米。
记者看到,祠堂前的开阔地坪上有旗杆夹石一对,上面刻着“光绪六年庚辰科 会试中试二百二十四进士 殿试三甲第三十名朝考二甲第九十名 钦点内阁中书 崔其濂立”等字样。在祠堂前的地坪上,北亭村村委会特购置了一张乒乓球台放于此,每天只要不下雨,村民会来此打乒乓球。
在小谷围街北亭村,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祠堂,那就是陈氏宗祠。陈氏宗祠是广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在北亭“梁”“崔”“陈”三大姓氏中,最早迁入的是陈氏族人,迁入时间约为南宋末期,比“梁”“崔”两姓都要早。陈氏宗祠位于北亭村渭水大街,从建筑风格来看,应为清代建筑。在祠堂前面的广场上,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男女石像。
穗石林氏大宗祠
说起小谷围岛上的古祠堂,就不得不说穗石村的林氏大宗祠。
林氏大宗祠
2003年,广州大学城建成后,小谷围岛上保留了四条自然村,其一就有穗石村。“穗石村全村村民皆姓林,是九牧公之后。穗石始祖林违勲字奕犹,号祖诒。公兄弟五人,身居第五,本莆田人,仕宋。南宋嘉定年宝庆间,累迁宣义郎。以宦游由闽入粤,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卜居番禺县穗石,俗呼为大石头……”这是穗石村林氏族谱的一段记载。
林氏大宗祠被充分利用
古色古香的林氏大宗祠乡村书屋里,各类书籍整齐排列,60多岁的成叔站在书架前,细细品读着村庄文化;祠堂的娱乐室里,七八个上了年纪的男女村民正在玩着扑克牌,65岁的黄姨正在演唱粤曲,80岁的林伯正在与一位村民打乒乓球;祠堂前的篮球场上,一群半大小伙子正在玩着篮球……
当记者随着小谷围街穗石村党委书记黄健珊来到林氏大宗祠时,看到的是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
穗石村是一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村里的林氏大宗祠,2005年被登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健珊告诉记者,林氏大宗祠原是村里林氏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近些年来,小谷围街着力发掘古祠堂的潜能,使古祠堂“活”出文化味。现在的祠堂是老人活动中心,设有娱乐室、图书室、乒乓球室等。
老人在祠堂里娱乐
活化利用古祠堂
“故苑昌华杨柳萋,百花桥畔杜鹃啼,刘皇事业今何在?荔子湾前日已西。”北亭村一族谱中署名醉经愚的应景诗句,侧面表达了对以往历史的深情怀念,也反映了小谷围原住民祖上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至今。
守护历史建筑,保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根脉。小谷围街有关领导告诉记者,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小谷围岛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祠堂众多,像练溪关氏宗祠、练溪霍氏大宗祠、胜广梁公祠、淡隐霍公祠、陆氏宗祠、南亭关氏宗祠、郭塱郭氏宗祠、穗石林氏大宗祠、丛荫林公祠、贝岗邵氏宗祠、南亭黄氏宗祠、应麟黄公祠、雅乐黄公祠等。
小谷围街有关领导表示,近些年来,小谷围街对这些老祠堂进行改造提升,赋予新的功能,打造村域文化礼堂,发挥祠堂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作用,丰盈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乡土文化,传播文明新风,让一个个承载厚重文化印记的古祠堂重新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气,催生广州大学城旅游热、为小谷围岛注入新的活力。小谷围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历史故事生动,而祠堂对探讨小谷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谷围过去辉煌,要通过学习和思考牢记小谷围历史,积极主动留住小谷围的历史记忆。小谷围当下可为,要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强化文化担当,探讨寻找新思路保护好、利用好小谷围历史文物遗迹。小谷围未来可期,要进一步整合大学城、小谷围的历史文化、红色文旅、科普科教等资源,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成效,让广州大学城、小谷围的文化符号活起来、用起来、走出去,全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历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科普科教文旅示范区。
据悉,小谷围街专门成立了广州大学城科教文旅服务中心民办非营利性组织,联动广州大学城高校、文旅、科教、人才等资源,保护与利用好大学城文物古迹,弘扬民居、祠堂、龙舟等传统岭南文化要素,与岛内历史文化资源联动,充分用好南汉二陵博物馆、岭南印象园、关良故居、广东中医院博物馆等资源节点,串珠成链,打造广州大学城历史文化品牌。同时,开展红色文化进祠堂等活动,邀请红色宣讲员讲述红色故事,让党员、群众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忆苦思甜;结合传统节日邀请书法大师为村民泼墨挥春,为历史建筑注入更多新元素、新内涵,守护好古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彰显广州大学城的城市精神。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袁辉 杨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